首页 > 第一篇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 第一节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极其光辉夺目的艺术作品,并在整个人类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手工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下我们将按时间顺序,并选择不同时代中有代表性的一类手工艺产品进行介绍,以期描绘出中国手工艺设计发展的一个简单扼要的轮廓。

1. 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在于改变外在形状。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应根据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如需高温火烧,则要掺入沙子,以防燥裂。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泥条,再盘筑成器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在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初级形式的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借助于这种慢轮进行的。

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储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新兴的容器,陶器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早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显然是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的广泛使用。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磨使之光滑;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压印,用特制的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更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彩陶多用手工捏制,然后打磨绘色,再入窑烧制。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反映了先民的艺术创造力。

陕西半坡出土的卷唇圜底盆

图2-1 陕西半坡出土的卷唇圜底盆

在距今5 000多年前的陕西半坡遗址中有各种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陶器,如水器、饮食器、储盛器和炊器等,这些器皿的造型已初步标准化,其中以卷唇圜底盆(图2-1)最为典型。这种陶盆造型简洁优美,而又非常实用,与现代的盆器很相似。卷唇的边缘既可增加强度,也方便了使用,隆起的圜底则使盆能在土坑中放置平稳。这种陶盆通常饰有鱼形花纹,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起先使用的写实手法,后来逐渐演化为鱼体的分割组合,使其抽象化、几何化和程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特点。

陕西临潼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图2-2 陕西临潼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彩陶中另一类常见的陶器是用于汲水和存水的小口尖底瓶(图2-2)。其所以为尖底,是由于这种瓶是固定于土坑中使用的。瓶的两耳位置适当,可用绳系住,口部也结有一根绳,以利提起时掌握重心,便于倒水和汲水,还能控制倒水量,因此使用功能很好。瓶体上绘有各种图案,使实用与美观统一于一体。

彩陶的装饰艺术水平很高,特别注意装饰与器皿的使用条件和造型相适应。原始人类应用这些装饰效果,达到了审美的满足,使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得到统一。这里便涉及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即实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彩陶在功能、造型和装饰三方面达到了完美统一,并且适当地反映了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特点。

陶器的造型,一般是为了适应生活实用而设计的。鬲(Iì)是陶器中最常见的煮食器皿,其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因为自然界并无三脚兽,而是源于生活实用。它的三条肥大而中空的款足是由早期陶鼎的三足演化而来的,这样便在火上使用时扩大了受热面积,缩短了烧煮时间。同时三条款足也起着灶的作用,形成稳定的支撑,使用方便,在造型上也颇有特色。甗(yǎn)是为了使器物下部能煮,上部能蒸,蒸煮结合的器皿,其形态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使用特点。豆是盘子加上一个高足,既便于取食,又便于挪动。簋(guǐ)是陶碗加上一个方形的座,圆和方的造型产生形式上的对比,而在使用上则更加稳定。

从陶器发展中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的性来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生产。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品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形体,如盆与罐的功能不同,基本的形体就不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在由功能决定的基本形体内创造各种各样富有特征和美感的形态。

陶器的设计赋予了器物以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后者集中体现在彩陶的装饰上。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氏族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的人群的标志。在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民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符号而存在的,相当于象形文字的雏形,具有表征的作用。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陶器的品种日益增多,人们已能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各种造型的陶器,如各种比例的圆、方、长、短、高、矮的器物,其中线和形体的美感便随之产生,并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很高水平的审美艺术中心。

2. 青铜器

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起先人们炼出的是纯铜,后来用铜和锡制成合金青铜。金属工具和用品的出现,使设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早期的青铜器大都是直接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为平底,足做成锥状,以后又逐渐演变。

熔铸法的发明,使人们可以随意制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铜器,并体现出青铜材料的特点。熔铸法制作青铜器首先要制范,有了范,人们便可以铸造出形制和尺寸完全一样的规范化产品,如兵器、铸币等。早期的制范法为陶范法,根据泥模制成内范,浇注后得到与泥模一样的制品。到了战国时期,失蜡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的一项伟大发明,并至今仍为精密铸造法的一种方式。失蜡法是用蜡制成器形,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花纹精细,表面光滑,精度很高。

商、周时代的铜器多为礼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底,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tāo)餮(tìè铁)纹、蝉纹、圆圈纹等。这些精巧的雕饰,给人以富丽严肃的印象,花纹的题材可能与鬼神迷信相联系,也可能是反映民族徽记的残余。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图

图2-3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图

战国时,素器开始流行。到了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并取得了较高成就。战国时已有铜灯,到汉代铜灯制作达到鼎盛,其中虹管灯的设计水平极高。它利用虹管将灯烟吸入盛水的灯座,使之溶于水中,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这说明两千年前人们在设计中已有科学的环境意识。另外,通过调整遮光板的位置,还可以调节照明的方向和照度。汉代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实用,也符合科学原理;既可用做灯,又可用做室内陈设,体现了卓越的设计艺术构思,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图 2-3)。

3. 漆器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木胎漆器

图2-4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木胎漆器

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图2-4所示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是木胎质地的,表面层为黑漆朱纹。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机构管理。漆器的生产过程也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共有制作漆胎灰底的素工、在漆胎上涂漆的髹(xiū)工、做彩绘的画工等11类工种,这就使漆器能以较大规模进行批量的手工生产。

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了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富于装饰性。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如食器、酒器等,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漆器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亦称多件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即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的小盒,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脱胎漆器

图2-5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脱胎漆器

图2-5所示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奁用于盛梳妆用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九个凹槽,分别放置圆形、椭圆形、马蹄形和矩形小盒九个,小盒内分别盛放梳妆用具和胭脂一类化妆品。在装饰上则是考虑整体效果。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的典范,对我们现在的设计有很大启发。

4. 瓷器

中国是瓷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器,经过长期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宋瓷”。从总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有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之感,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北宋建立统一政权后,农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宋朝的手工业分工细密,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有了较大进步,活字印刷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宋代作坊规模扩大,并且多集中于集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国际贸易也很活跃。文学艺术方面,一般作品呈现着工整、细致和柔美、绚烂的风格,这种倾向也反映在各种手工艺品的创作中。

安徽宿松出土的宋代影青执壶

图2-6 安徽宿松出土的宋代影青执壶

中国陶瓷与中国书画艺术、园林艺术一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宋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如均窑所产海棠花盆即采用海棠花造型,形式优美,色泽可爱,体现了设计与实用的和谐统一。安徽宿松出土的宋代影青执壶(图2-6),带有温酒器,是一件精美的瓷器,壶体上有细长的壶嘴和把手,壶盖作覆杯状,其上塑出蹲兽作盖钮,温酒器作花瓣状的碗形,碗底还有一圈堆贴的垂瓣。胎质洁白精细,釉色明澈青翠。这种师承自然的设计方法与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的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思想颇有相似之处。此外,陶瓷的画花工艺将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不仅对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宋代陶瓷工艺还利用釉在烧制过程中“窑变”现象所产生的不规则色彩和裂纹作瓷器的自然装饰,而不附加任何别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很具特色。

明代江西景德镇宣德青花

图2-7 明代江西景德镇宣德青花

宋瓷在设计上的另一特点是印花工艺的广泛应用。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一般多用模压阳文。有花纹的部分,往往有一定厚度,在白色器面上可以产生微妙的光度深浅变化。印花的装饰图案多用花草。这种印花可以使人领略到精巧的艺术效果,而印花产品达到如此清晰工整的程度,也反映了宋瓷在刻模和脱模工艺上的高超水平。从设计角度上看,这种印花工艺是标准化的萌芽,与现代瓷器生产的印刷贴花工艺类似。采用印花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图案完全一致的产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到了明代,青花瓷成了瓷器的主流,尤以江西景德镇宣德青花瓷最为出色。宣德青花瓷胎洁白细腻,青花颜料采用南洋传入的“苏泥勃青”,一束莲纹大盘色调深沉雅静,浓厚处与釉汁渗合成斑点,产生深浅变化的自然美。由于青花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先在瓷胎上绘制图案,再上釉烧制,从而使图案受到保护,经久不坏(图2-7)。青花瓷器从17世纪初大批运销海外,因此在欧洲出现了许多仿中国青花的瓷器,荷兰的代尔福特皇家青花瓷和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至今仍享有盛誉。同时,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中国的瓷器中也出现了一些西洋绘画装饰,这是中西方在设计史上的一次重要交流。

5. 明代家具

我国家具工艺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种类并不是很多。唐代以前人们大多席地而坐,宋代时才渐渐采用桌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工艺的发展,在明代达到鼎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明代家具一组

图2-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明代家具一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明代黄花梨小翘头案

图2-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明代黄花梨小翘头案

明代家具大致有以下几大类:一为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方凳等;二为几案类;三为床榻类;四为台架类;五为屏座类。其中主要的特色是:① 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② 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不加油漆;③ 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例如方形或圆形的脚好似建筑的柱,横档撑子好似梁,在脚与档的交接处用牙子连接并加固。边框则多用卷口,以表现曲线的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明代家具十分讲究节点的设计,多用榫而少用或不用钉和胶。明代家具的“攒边”技法颇具特色。它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中心板出榫装四边通槽。这不仅使木板结构稳定,而且有伸缩余地,同时也可使木板不露截板纹,增加了美观。明代家具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质朴的美,使家具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对后世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波及海外。例如,图2-8和2-9所示的明代家具造型就很精巧。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园林建筑兴起

我国园林自五代两宋发展到明代已极为兴盛。家具作为园林建筑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发展,园林荟萃的苏州成了家具制作的中心。明代家具的类型和式样除了满足了生活起居的需要外,也与建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一般厅堂、卧室、书斋等都相应地有几种常见的家具配置,并出现了成套的家具。在园林建筑中,往往把家具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造房屋时就根据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使用要求,考虑家具的种类、式样、尺度等进行成套定制。

(2) 木材丰富

明代自郑和下南洋后,与东南亚各国交往更加密切,而这个地区是出产优质木材的地方。因此,热带成长的花梨木、红木、紫檀等材料,得到了较充裕的供应。这些木材具有质地坚硬、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并进行细致的雕饰与线脚加工,这就为家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 木工具的发展

明代手工艺进步,锤锻技术已大为提高,木工工具种类增多,质量较高,使精细的家具加工制作成为可能。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简、厚、精、雅。简是指它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厚是指它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精是指它做工精细,一线一面,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雅是指它风格曲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家具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因素。

(1) 注意意匠美

明代红酸枝扇面型南官帽椅

图2-10 明代红酸枝扇面型南官帽椅

“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在整体的设计构思上既满足功能要求,在形式上又有鲜明特色。明代椅子的靠背为一整体造型的木板,其曲线与人体脊柱相吻合,既简洁明快,又使人坐上去感到舒适(图2-10)。扶手等的设计也十分自然、圆润,这种有机的形态给人一种亲切感,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2) 注意材料美

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不加遮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与调和的艺术要求,反映了设计者忠实于材料、体现材料自身特点的思想。

(3) 注意结构美

不用钉、胶,在不同部位应用不同形式的榫,反映了木制家具特有的风韵和设计者的匠心。

(4) 注意工艺美

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与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式。此外,用牙子、卷口等做出重点装饰,增加了家具的形体美。

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同时又存在繁琐堆砌,格调低下的情况。木家具的装饰和雕刻大量增多,并利用玉石、陶瓷、珐琅、贝壳等做成镶嵌,这反而破坏了家具的整体形象、比例和色调的统一和谐。这种趋势到清代后期更为明显,使产品往往流于庸俗和匠气,在艺术上渐离美学境界。清代绘画式装饰占有主导地位,这种装饰手法无论在与产品使用功能的结合方面,还是与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宫廷工艺更是矫饰造作,雕琢过分。这不仅对我国后世的设计,而且对充满妖媚柔靡贵族趣味的西方洛可可设计风格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装饰设计,总体上说是格调不高,这正是王权走向没落的一种写照。

《工业设计史》教材目录

《工业设计史》课程学习资源

设计引擎

正在加载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