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包豪斯为中心的功能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物质匮乏的困难条件下被广泛接受了,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已逐渐包括了许多实际上和风格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离开了包豪斯纯几何形式和“工程”语言的美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这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取得较大成就,并获得了国际声誉。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又确立了“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经过20世纪40年代一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国家的设计组织在战后实行了一种合作政策,它们的第一项主要成就是名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展览。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这个展览从1954—1957年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
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功能设计运动中,各国设计组织在全国或地方层次上举行了大量展览,这些活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分广泛。它们与出版物和期刊一道,为设计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组织不仅举办展览,它们也是设计这一领域的重要倡导者,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它们还启发公众意识到好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东西,这对于20世纪50—60年代早期的设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设计组织的努力之外,支配20世纪50年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力量对设计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整个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影响了大多数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普遍的乐观情绪和对于发展与进步的信心。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如认为普通百姓有权享有舒适的家,这个家不但是有益于健康的,而且还应满足功能和美学上的要求。在20世纪50年代,福利国家最终在斯堪的纳维亚建立起来。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1945年后,另一种怀旧的趋势——丹麦精良的手工艺传统在瑞典和挪威也得到了加强。

图10-1 汉宁森设计的PH-5吊灯

图10-2 汉宁森设计的PH洋蓟吊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战前就素负盛名的设计师如汉宁森、克兰特、马姆斯登、阿尔托等仍走在设计的前列。例如汉宁森在战后又设计了许多新型的PH灯具,特别是他设计的PH-5吊灯(图10-1)和PH洋蓟吊灯(图10-2)取得了很大成功,至今畅销不衰。另一方面,年轻设计师也脱颖而出,由此推动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图10-3 艾格里和胡高设计的电动打字机

图10-4 沙逊于1945年为绅宝公司设计的小汽车

短片 儿童安全带
瑞典的现代工业基础雄厚,并拥有大批创造性天才人物,能适应新的工业的需要。艾格里(Christoph Egli)和胡高(Hugo)为菲塞特电器公司设计的电动打字机就是其中的一例(图10-3)。沙逊(Sixten Sason)曾在巴黎学过艺术,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将美学处理与技术上的因素结合起来。他的设计包括为胡斯奎纳公司设计的家用设备及电动工具和为伊莱克斯设计的真空吸尘器等,他还是哈斯摄影器材模数系列的设计顾问。沙逊也与绅宝公司建立了工作关系,负责该公司小汽车的外观与内部设计,他于1945年设计的小汽车(图10-4)的空气动力学线条反映了该公司以飞机生产起家的影响。1960年,他设计了杰出的“99”沙龙车,在他1969年逝世后不久投产。这一设计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楔形车身,将外形优美的比例与舒适、操作方便结合起来。另一位设计师威斯加德(Jan Wilsgaard)为沃尔沃公司设计了“亚马逊”型小汽车(1953年),这种车性能好,外形清晰大方,式样平凡但富有人情味,合乎和平、清静的北欧人心理,因而连续生产了18年,用户十分普及。沃尔沃还是世界汽车工业中最早倡导安全带概念的厂商。

图10-5 由瑞典“设计小组”设计的索尔纳胶印生产线图

图10-6 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设计的移动式空压机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人情味也体现于工业装备的设计上,在这方面,瑞典的工业设计师做了大量工作。从1965年开始,由6名设计师组成的瑞典“设计小组”参与了索尔纳公司的胶版印刷生产线的开发设计工作,他们对生产线操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人机工程分析,并重新设计了标志、符号、指令和操纵手柄,使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图10-5)。瑞典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的机械产品设计也较有影响,由该公司设计师设计的移动式空压机(图10-6)不仅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和机动性,而且机体的两侧面板可以方便地举起,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进行维护工作。

图10-7 维纳设计的扶手椅

图10-8 系列“中国椅”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的家具设计成就很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战后丹麦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是维纳(Hans Wegner,1914—2007)。他出生于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毕业于哥本哈根工艺美术学校。维纳与其他丹麦家具设计师一样,自身就是手艺高超的细木工,因而对家居的材料、质感、结构和工艺有深入的了解,这正是他成功的基础。维纳最有名的设计是于1949年设计的一把名为“椅”(The Chair)的扶手椅(图10-7)。它使得维纳的设计走向世界,并成为丹麦家具的经典之作。维纳的设计极少有生硬的棱角,转角处一般都处理成圆滑的曲线,给人以亲近之感,“椅”的设计也是如此。“椅”原是为有腰疾的人设计的,因而坐上去十分舒适。它那抒情而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处理和高雅质朴的造型,又使它具有雕塑般的质量。这种椅迄今仍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被模仿得最多的设计作品之一。维纳早年潜心研究传统的中国家具,编者于1988年拜访他时,在他家中看到了他早年亲手制作的一些中国明代家具的比例模型,可见他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之深。他所设计的系列“中国椅”便吸收了中国明代椅的一些重要特征。东方的启示在他个人风格的设计中是显而易见的。他从1945年起设计的系列“中国椅”(图10-8)便吸取了中国明代椅的一些设计特征。1947年,他设计的“孔雀椅”被放置在联合国大厦。维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设计师,一生作品累累,及至古稀之年仍在努力创作。

图10-9 雅各布森于1952年设计的“蚁”椅

图10-10 雅各布森于1958年设计的“天鹅”椅

图10-11 雅各布森于1958年设计的“蛋”椅
20世纪50年代,丹麦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另一位人物是建筑师兼设计师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他于1927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但大器晚成,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成名。他将刻板的功能主义转变成精练而雅致的形式,这正是丹麦设计的一个特色。雅各布森的作品十分强调细节的推敲,以达到整体的完美。他把家具、陈设、地板、墙饰、照明灯具和门窗等的细部看成与建筑总体和外观设计一样重要。他的大多数设计都是为特定的建筑而作的,因而与室内环境浑然一体。雅各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三种经典性的椅子,即1952年为诺沃公司设计的“蚁”椅(图10-9),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图10-10)和“蛋”椅(图10-11),这三种椅子均是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的,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图10-12 雅各布森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筒系列不锈钢餐具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丹麦的工业设计中开始反映出立体主义艺术和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形式,并使用工业化的材料。雅各布森设计的筒系列餐具(图10-12)就是其代表作。不锈钢的材料、简洁的外形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感。雅各布森在60年代的另一设计是沃拉系列卫生间用具。该系列以一个能调节水流和水温的龙头为中心,能与其他功能的配件相连接,满足一个现代家庭供水系统的全部需要。整个系列的形式都统一为圆柱体,非常简洁、明快。

图10-13 B&O公司的组合音响
丹麦的邦与奥卢胡森公司(简称B&O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设计的佼佼者,B&O公司是当时大约十二家丹麦无线电产品家之一。它不同于别的企业之处,在于它是唯一系统解决设计问题的公司。今天,B&O公司成为丹麦在生产家用视听设备方面唯一仅存的公司,也是日本以外少数国际性同类公司之一。多年来该公司把设计作为生命线,一方面系统地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开发,首创了线性直角唱臂等新技术;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市场的最高层次,并致力于使技术设施适合于家庭环境,从而设计出了一系列质量优异、造型高雅、操作方便并具有公司特色的产品。该公司的产品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享誉西方各国。公司特别强调逻辑操作和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因为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了,逻辑操作意味着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相反。不应故意强调产品的高技术特点,人为地使操作复杂化。这正是丹麦设计文化在高技术产品上的体现。 B&O公司的产品风格早期受家具设计的影响,多采用柚木作为机壳。该公司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收音机形似一只朴素的小木盒,带有5个预选电台按键,简洁而实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趋于“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图10-13)。由于采用了遥控技术,机身上的控制键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B&O产品朴素而严谨的外观设计便于进入国外市场。因为国际市场往往是五光十色的,这种一贯简洁的设计反而引人注目,并容易与居家环境协调。

图10-14 B&O公司的6碟CD机

图10-15 B&O公司BeoSound5数字媒体播放器
进入20世纪90年代,B&O公司的工业设计又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设计风格开始由严谨的“硬边艺术”转向“高技术/高情趣”的完美结合。该公司生产的家用音响系统采用透明面板来展示CD碟片的运动过程,并以鲜艳的色彩对比来营造一种游戏般的情调,在家电产品的设计中独树一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图10-14)。21世纪的B&O步入了数字时代,特别强调产品的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通过简洁明快的界面设计,方便人们在海量的影音媒体中寻找到需要播放的内容。图10-15所示是B&O公司BeoSound5硬盘式数字媒体播放器,集成了先前不同类型播放装置,兼容不同的影音格式,操作十分简便。
丹麦十分重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投资类产品的设计,并将其作为与国外同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产生了图10-16格朗富斯公司的
多级离心泵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受到丹麦设计协会的表彰。丹麦格朗富斯公司生产的泵曾多次获奖,由该公司负责人彦森(Poul Due Jensen)设计的多级离心泵(图10-16)在设计上就非常成功。这种系列泵的外观形态是为了适应3个特殊问题而设计的:
(1) 在结构上必须能经受机械应力。
(2) 在整个工作范围内都必须保持高效率。
(3) 泵必须尽可能少占空间,易于安装,管道流线应简洁。
第一个问题意味着泵应能抵抗管线热膨胀,即进出泵的管线必须在同一轴线上,以抵消压力,防止扭曲。第二个问题在技术上就体现为采用多级泵的形式。第三个问题反映在采用小基础泵,并在同一系列中用相同的基本尺寸,以便于改变泵头而不改变管线系统,只是泵高有所变化。格朗富斯多级离心泵的设计几乎就是这些问题的图解:吸入、泵出在同一轴线上;电机、离合器和多级泵同在垂直竖轴上,泵的压力通过泵的级数来调整,即改变泵的高度;泵直接装置在管线上,因此只占最小的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挪威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发展。芬兰与丹麦不同,比较重视家具的机械化批量生产。阿尔托设计的多数家具都是工厂化生产的。20世纪50年代芬兰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设计师,他们是塔皮奥瓦拉(Iimari Tapiovaara,1914—1999)和鲁梅斯理米(Antti Nurmesniemi,1927—2003)。前者曾师从柯布西埃,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将现代主义原则与传统风格结合,并以机械化方式生产新一代家具。后者于1960年设计的一种供公共场合使用的卢基I型可堆放椅,在当年的米兰国际设计展览中获得金奖。1962年,挪威特克尼特龙公司推出了塞拉牌电视机,这种电视机以柚木为壳,设计中把荧光屏作为视觉中心,成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流行的电视机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芬兰在高技术产品的设计上异军突起,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新一代芬兰设计在国际设计界引领潮流,斯堪的纳维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新世纪得到了发扬光大。
下页 > |
---|